昭化古城,可能对于许多朋友来说并不太熟悉。实际上,它曾名“葭萌关”,对三国迷而言线上配资开户论坛,可能会有一些印象。提到“挑灯夜战”这一场面,或许会让更多人回忆起这段历史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五回《马超大战葭萌关,刘备自领益州牧》中,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前展开了长达三百余回合的激烈战斗,两人势均力敌,最终不分胜负。尤其是两人在葭萌关下进行的那场夜战,更是成为经典中的经典,令人心潮澎湃。这一段激烈而扣人心弦的战斗,应该是许多阅读过《三国演义》的朋友所熟知的。
昭化位于今天的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,地处广元西南10公里,位于嘉陵江和白龙江交汇的地方。这里北接秦陇,西依剑门,自古便是蜀地的咽喉要塞,川北的锁钥,地理位置至关重要。
展开剩余83%早在公元前285年,秦国就在昭化一带设立了葭萌县,而这座古城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历史上有“蜀兴于昭化,亡于剑门”的说法,现如今昭化依然保存着众多三国时期的遗迹,俯拾皆是。这里有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战场——胜坝,有姜维困敌的牛头山,还有鲍三娘墓、费囗墓、武侯祠、桓侯庙、关帝庙等一系列历史遗址。昭化的蜀汉遗迹、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深远流长,三国文化的影响力至今不减。
穿过桔柏古渡,沿着一条石砌的小路走约百余米,便可到达昭化古城的东门——瞻凤门。瞻凤门的名字,源自一则古老的民间传说。据说,在嘉陵江对岸的凤岭山密林中,曾栖息着一对凤凰。每天,站在东门城楼上的人们,都能见到这对凤凰成双成对地飞翔,晨出暮归。因此,这道城门便被命名为“瞻凤门”,寓意着人们对凤凰吉祥之意的追求。
瞻凤门外的城墙上,荒草丛生,青苔斑驳,仿佛见证过历史风云的耄耋老人,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。昭化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,曾设有四座城门,分别为东门瞻凤、南门临江、西门临清、北门拱极。这些城门各有特殊含义与用途:迎亲时必须从东门入,象征紫气东来;官员出入时则走东西两门,表示顺应天命;嫁女儿出城时走南门,寓意富贵祥和;而出殡时,必走北门。这些讲究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吉凶、命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文化仪式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位于临嘉陵江岸的南门,在清朝时因洪水冲毁了岸基,目前仅剩东、西、北三道城门得以保存。尽管如此,昭化古城内保存完好的明代城门仍令人赞叹,古民居的房屋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。
古城的街道多由青石铺成,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用汉砖砌成的墙面。古城中的民房大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,而各类庙宇、官衙、乐场则雕梁画栋、玲珑别致,尽显富丽堂皇之感,令人仿佛步入了历史的长河。
继续前行,古城的县衙街从东至西,集中了县衙、考棚和文庙等重要的县署办公机构。县衙位于古城的北边,坐落在古城的最高处。县衙大堂背后是县丞的办公房,传统官府气息浓厚。
紧邻县衙的是昭化考棚,始建于清同治年间,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科举考棚之一。考棚能够容纳300余名考生同时参加考试。考棚的西侧是祭祀孔子的文庙,文庙门前有一座棂星门石牌坊,象征孔子为文曲星下凡,左右两侧的牌坊上分别刻有“德配天地”和“道冠古今”,高度评价了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。
穿过棂星门,进入文庙内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,名为“泮池”,上面架有三座石桥。中间的桥称为“状元桥”,据说,只有考取状元的人才能从桥上经过,而两侧的石桥则供普通学子通行。因此,古时学生入学被称为“入泮”。走过泮池,便进入大成殿,殿内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著名弟子——颜回、曾参、子思和孟轲。而东庑殿和西庑殿内,分别塑有“十二哲人”的雕像,文庙的建筑和雕刻,展现了昭化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昭化古城最为繁华的街道是主街——太守街。太守街的街道由方条石铺成,中间是由巨型方石铺砌而成的长道,两旁是纵向条石和横向方石交替铺设。街巷两侧,古香古色,店铺众多。每个店铺前都悬挂着红灯笼,在古城的灰色建筑衬托下,显得格外热闹和富有生活气息。
“蜀汉亡,昭化止”,这一句话来源于景耀六年(公元263年),当时魏国强大的进攻压力下,蜀汉名将姜维退守昭化。在这里,他企图凭借昭化周围的剑门天险,死守这座重要城池,阻挡魏军入侵蜀地。此后,姜维与魏国名将钟会在昭化的桔柏渡口展开激烈交战。乱战之中,蜀汉将军关索的妻子鲍三娘不幸死于昭化附近的土箕坝,她的墓也一直保存至今,墓前立有“蜀汉将军关索之妻鲍氏之墓”的碑铭。昭化古城的这一历史遗迹,至今仍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。尽管姜维凭借剑门的天险顽强抵抗,但最终在刘禅的命令下,他不得不投降魏国。钟会占领昭化后,攻占了剑门关,也宣告了蜀汉历史的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