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杠杆配资,抗日战争的尾声,中日之间爆发了轰动一时的老河口血战。这场战役中,中国守军面对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日军,顽强抵抗了整整14天13夜,虽然最终建制几乎被摧毁,仍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撤离战斗。
当时,日本在东南亚战场上的进攻已经遭遇了接连的失败,在中国战场上也处于强弩之末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形势对日本极其不利,他们依然选择在投降前的最后时刻,和中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。这场战斗,就是史称“鄂北战役”的老河口之战。
这场战役的规模极为庞大,双方总共投入了十几万兵力,激烈程度堪比大规模的军团作战。可惜,由于战事发生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区域,而非我共产党控制的地盘,所以鲜少有人了解这一战役的细节,知者甚少。但无论如何,这场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幕,是属于中国全体抗战者的胜利,国共一心,共同抵抗外敌。在这些血与火的战斗中,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,他们的牺牲和壮烈的事迹,值得每一位后人铭记。
展开剩余84%1945年3月27日,日军进攻湖北襄阳,目的就是摧毁老河口的军用机场,这一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老河口军用机场自1929年开始建设,国民政府动用了超过25万的军民力量,耗时多年才完成。机场的规模相当庞大,距离老河口市区仅1.5公里,甚至能听到战斗机起降的轰鸣声。机场于193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,起初专门用于轰炸机的起降和训练,但很快由于容量不足,改为各型战机的起降场地。
若日军获得了老河口机场的制空权,那么武汉三镇周边的守军将面临巨大的威胁,几乎成为任由日军打击的活靶子。因此,国军早在机场附近就重兵驻防。自1938年日军逼近湖北以来,老河口机场一直是空中防线的核心之一,保障着华中地区的安全,屡次与日军的空中力量激烈对抗,取得了显著的战绩。期间,老河口机场涌现出了不少空战王牌,但更多的则是英勇牺牲的飞行员们,他们的血肉筑就了中国抗战的坚强壁垒。
然而,1945年初,随着抗战进入尾声,日军依然死死不肯放弃,他们调集重兵,誓要攻占老河口机场,打开湖北的门户,为最后一搏铺路。
战事的导火索是一场巧合。日军选择攻击襄阳,正是因为当时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临时被蒋介石召回重庆,讨论战后中国的局势。李宗仁作为第五战区的核心人物,被调离后,战区的防御力量大幅削弱,导致襄阳地区防线变得薄弱,日军迅速抓住机会发动进攻。
李宗仁的突然离开,使得他留守襄阳的部队失去了主心骨。继任的刘峙,素有“飞猪将军”的名号,这一称号并非虚名,因为他以胆怯和临阵逃脱而著称。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刘峙不知所措,只得紧急撤离百姓,并命令部队采取就地防御,等待支援。
日军发起了惊人的联合攻势,兵力超过8万,攻势迅猛,分成南北两个方向,直逼襄阳和老河口。
南线由日军从汉口进攻,而北线则从河南许昌而来,目标直指老河口。刘峙尽管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恶战,但他仍然选择依托地形,拼命抵抗。尤其是老河口这个关键战略位置,城中不仅有机场,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,是华中地区的一道防线。加上老河口本身四面环水,两侧有牛头山、马头山等天然屏障,防守非常得当。
日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,老河口的防线岌岌可危。
这场战斗的最大困难在于兵力悬殊。尽管老河口的守军由125师组成,且该师是正规部队,兵力仍然远远不足。面对约4万日伪联军,125师仅有不到9000名兵力,且其中不少是后备部队,装备也不完善。在这种情况下,汪匣锋带领的125师尽最大努力分散兵力,依托地形进行局部防御。
血战打响,局势愈加复杂。
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马头山阵地,373团的守军坚守了数日,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随着敌军不断增援,125师的阵地逐渐被突破,伤亡也急剧上升。至第三天早晨,老河口的外围防线几乎完全崩溃,机场最终被敌军占领。
日军的攻势虽猛,但125师依然顽强抵抗,坚守到了援军赶到的最后一刻。
尽管日军攻城的炮火如雨,但老河口城的防御工事相当坚固,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。日军多次发起进攻,但都未能占领城池。最终,在4月8日,随着守军弹药耗尽,125师才被迫撤出。
尽管老河口最终陷落,但这场战斗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
守军坚守了整整14天13夜,直到援军来临。这场坚持和牺牲的血战,为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,日军最终在三个月后宣布投降,宣告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